我是一個靠說話維生的人。除了一個星期有三天在韓國弘益大學教書以外,剩下的時間,透過寫作出版和毛遂自薦,還在各大企業及學校團體演講,並且受邀上電視廣播擔任嘉賓,更標榜自己是亞洲唯一同時能講中英日韓四國語言的記者會主持人。在這些場合裡,除了已經準備好的內容以外,常會發生許多突發事件,讓我不得不就內容上做些更動,以期能繼續抓住觀眾的注意力,或者透過臨場的反應,結合當下的問題與即時的幽默,化危機成轉機,使可能的尷尬變成精彩場面的催化劑。
有人說,這種能力,都是與生俱來,並非借由後天的努力所能訓練。我對這樣的看法抱持否定的態度。因為,我非常確信,自己從小就不是一個能說善道的人,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極佳的臨場反應,所有的一切,都是經由後天刻意的努力和訓練培養而成的。
除了從大學時代開始主動參加中英文演講比賽外,我在任何一個上課的場合,都把握機會,在教授結束課程時,想辦法擠出一個問題,訓練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的勇氣,以及三十秒內就能抓住重點,說出一口好話的能力;進入社會以後,我很快地藉由毛遂自薦,成為專業的講者,並在每一次演講結束之後,回想演講時的表現,搭配現場的錄影影像,看看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,例如過於冗長無趣的論述,不夠清楚的表達,以及「呃呃啊啊」之類沒有必要的贅詞發語句,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下消失無蹤;而因為常受邀上電視和廣播分享所學與心得,我還會大量觀看電視上的綜藝節目和名人專訪,觀察那些主持人與特別來賓是怎樣「鋪梗」回應,製造意想不到的笑點,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,然後想著如何轉化那樣幽默的邏輯和方法,成為自己下次上節目或演講時的笑點高潮。
相信我,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透過刻意的訓練,並藉由科學的方法而習得的。如果我這樣一個從小資源不多、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,都可以做到,那麼現在擁有許多網路資源、享受更加普及的社會教育,特別是拿起這本書來閱讀的你,一定也能做到。
由於時常往返大陸和台灣兩岸,我還發現中國的大官和重要人物,普遍都有照本宣科,低頭念稿的習慣,這雖然能避免口誤犯錯,但因為缺乏與聽眾的互動及眼神的接觸,一場內容精彩的演講,很可能造成底下「橫屍遍野」,大家睡成一團,聽眾無法感同身受,重要的訊息也無法有效傳達的局面;再不然就是台上的講者出口成章,旁徵博引,但整場聽下來,講者說了一堆優美的詞句,仔細分析起來卻根本沒一句重點,搞不清楚他們到底真正的論點為何?
對於這個議題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?當然,使用這種說話技巧的人,很可能目的就是在魚目混珠,不讓人知道他真正的想法,免得被人抓到把柄,或者任意亂扣帽子,但長此以往,只會讓人失去精準表達的能力,等真的需要說出自己想法的場合到來時,突然為之語塞,無所適從,白白浪費了一次最佳表現,甚至能登高望遠,更上一層樓的機會。
反觀台灣一些在媒體上十分活躍的人士,在這方面就做得「到位」許多,聽他們說話,固然也有華麗的詞藻和優美的語句,但往往能一針見血、搏君一笑,莊重中又不失幽默,歡笑之餘又往往有發人深省之處,這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。
摘錄自《一開口,就擄獲人心的說話術》
Comments